项链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项链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牡丹江电业局纪检书记王昕操守写得遒劲有力《新闻》

发布时间:2020-11-16 01:04:23 阅读: 来源:项链厂家

牡丹江电业局纪检书记王昕“操守”写得遒劲有力

晨曦的霞光里,一群白鸽从城市的上空掠过。这是牡丹江新的一天的开始。

清晨5点,一位丈夫推着轮椅上的妻子准时出现在江滨公园的长堤上,他时而像教呀呀学语的孩子那样,给妻子讲述周边的事物,时而为妻子掖好被风吹起的衣角。

近五年的悉心照料,让被医生判定可能会成植物人的妻子,奇迹般的苏醒,奇迹般一天天走向康复。近五年的不离不弃,让皱纹过早地爬上了他的额头,这让他削瘦的脸庞透露出一股刚毅,但当他注视妻子时,脸上又写满了柔情。

融入在晨练的人群中,他看上去就像个普通的“小老头”,当江边太阳升起,他的影子投在了身后的长堤上。

这一刻,他像个巨人。

他就是牡丹江电业局纪检书记王昕。

“哪怕花再多的钱,哪怕我受再多的苦,只要她会喘气,只要我们能在一起就好”。

1981年,牡丹江林管局大院的王家老大--王昕,接到了沈阳电力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一年,同样是家中老大的辽宁姑娘张洪静也迈进了“沈电专”的校门。

在电厂控制专业881班的教室里,两人相遇、相识。如同那个含蓄的年代一样,即便心中的张洪静“文静、好学、看着顺眼”,王昕也只是在三年里一次次或许偶然的接触中,内敛地感受着彼此日久渐浓的默契:爱情已经在这两个年轻人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要分配工作了,你愿意和我回黑龙江吗?”几十年过去,如今的王昕已经记不得何时开始牵起张洪静的手,但临近毕业时她羞涩而又痛快地点头,却令王昕始终无法忘怀。

从此,“只要能在一起”,成了夫妻一生心理坐标,它指引着二人相敬如宾、抚育幼子、孝敬长辈、友爱亲邻、珍惜事业,甚至,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熟悉的人看来,王昕属于那种默默浪漫的人,给妻子买礼物过情人节并非常态。但2008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六,正在北京出差的王昕却令人意外地挑了对情侣表。

4年后,人们谈及这件事时,常常会与冥冥之中联系在一起。但王昕对此却早已释然——就在他买表后的两个小时,张洪静在一场车祸中上下肢各有一侧骨折,且头部严重受伤,陷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深度昏迷。

身为妹妹的王宇,至今仍保留着嫂子张洪静车祸当天,18时33分王昕从北京发来的手机短信:“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治”。3个小时后,她在医院走廊中看到了将行李扔在海浪机场的王昕,看到他双眼干涩,机械地拍打着重症监护室的门,用淤积在胸口却无法释放的气息,反复呢喃着“媳妇我回来了”。

“继续救治已经没有意义”,这是张洪静出事后,不少医生对王昕说的第一句“真话”。此时的妻子,已是那个面部水肿变形、一条腿粗得“如同洗脸盆”,在医生口中“救活也是植物人”的深度昏迷者。在场除了王昕外,或多或少地都成为了“理性者”,判断虽然冰冷,但似乎不难做出。

“没有其他可能了吗?”

“那你等奇迹发生吧。”

“那好,我一定要创造奇迹!”

没有哪怕一刻内心的挣扎,王昕做出了他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此时,节俭的他已对生活和命运没有更大的奢求:“哪怕花再多的钱,哪怕我受再多的苦,只要她会喘气,只要我们能在一起就好”。

2月14日,在希望与痛苦的犬牙交错中,王昕迎来了他第一次刻意给妻子安排的情人节“仪式”。他手持玫瑰花走入重症监护室,趴在张洪静身旁,唱起那首妻子平日做家务时要求他“献唱”的《牵手》,试图将她从沉睡中唤醒。

当王昕为妻子带上从北京买来的情侣表时,心率监护仪器响起了异常的滴答声。此时此刻,张洪静的心跳加快了。她用这样的方式,在无意识的状态中,表达了内心的感动和活下去的决心。

“这样的场面,只在电影里看见过。”回想起多年前的感动,了解王昕的人,用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天天站在病房门前呼唤妻子的姓名,像这样的丈夫,医护人员也还是第一次见到,王昕因此被特准在夜晚进入重症监护室陪护。

能每天陪在妻子身旁,王昕感到内心平静。他每天给张洪静讲述往事,不知疲倦地为她按摩身体,用手帮助她一点点排便……转入高压氧舱治疗后,王昕也会进仓陪在妻子身旁,即便高压氧带来耳朵鼓膜疼痛的不适,即便周围病人的眼中投来异样的目光,也没能让他为妻子的歌唱停下来。

那一刻,世界只是他和妻子两个人的。

“今天可是‘3·15’,你要再醒不来,我们就把你当伪劣产品退货。”2008年3月15日一大早,王昕用妻子熟悉的方式开起了玩笑。也就在这一天,在爱人的呼唤中,昏迷32天的张洪静,在“半梦半醒”中说出了第一句话:“王昕,我痛”。

奇迹出现了。但对于抱着张洪静痛哭的王昕来说,“不离不弃”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我是你丈夫、你的爱人,咱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近五年来,50岁的王昕总是在凌晨2点开始他新的一天。

每天这个时候,或是在月牙湖小区的家中,或是在博爱老年医院的一间康复病房,总会有一盏灯亮起。王昕会把妻子从床上扶起来,为她穿上拖鞋,如同教婴儿学步一样,手手相牵,一步步蹒跚挪向卫生间。

此时,距离妻子张洪静刻板的起床时间还有3个小时,其间还要有一次这样闹钟般的准时如厕,而每天上午8点30分,王昕又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每当提起这其中所需要的耐心和付出的辛劳,王昕又总是一笑带过。

在车祸受伤的近一年里,张洪静实际上始终未曾真正意义上醒来。大小便失禁、焦躁不安等后遗症始终困扰着劫难之后的一家人。在王昕留存的一段手机视频中,张洪静紧闭双眼,一刻不停地来回翻身,喉咙里不时会发出痛苦的呻吟,对于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反应。

“你放心,我肯定会让你有个健康的妈。”带着对女儿的承诺,王昕背起妻子,踏上了进京求医之路。然而,现实并没有怜惜这个敢于担当的男人。由于大脑受损较重,年龄较大,要想意识恢复到出事前的状态,张洪静并不被医生们看好。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当年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让人落泪的男人信条。当现实中,医护人员再次听到这样的话语,看到他嘴里叼着手电筒,用一套“专用”工具为饭后的妻子剔牙时,便不会再劝说这个瘦弱的男人选择放弃,口中的“可以尝试一下”也变成了“尽全力救治”。

在王昕的坚持下,张洪静在武警总医院接受了三次干细胞移植治疗。在病床稀缺的北京,没有陪护床并没有让王昕离开妻子“半步”。他找来三个方凳,累了的时候躺在上面“迷糊”一会儿。守在妻子张洪静身边,成为了王昕面对孤独、无助、绝望的精神支柱。

一连23天的板凳陪护,让上天再次眷顾这个家庭。术后,在卫生间,王昕发现妻子手指马桶。“你是不是想上厕所?”他尝试地疑问,得到了妻子点头回答。这一天犹如节日一般,王昕狂喜着逐个给亲友打电话,毕竟,这是车祸后,夫妻俩的第一次交流。

奇迹般地恢复自主意识,奇迹般地恢复右眼视力……在张洪静被武警总医院等医疗机构作为典型病例宣传的同时,奇迹背后,那份坚定不移的爱,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钦佩、羡慕,视为榜样。

虽说恢复了意识,可脑部受损严重的张洪静还是失去了很多记忆,甚至连周边的亲人都无法认出。但“王昕”两个字对她来说,是潜藏在心底深处的一个可以依赖的符号,一个安全温暖的港湾,这些,虽然张洪静说不出,但王昕听得懂。

这是怎样的一个“符号”,近五年来,王昕告别了酷爱的滑雪、旅游等活动,推掉了一切能推掉的应酬,每天下班后十分钟准时到家,开门的第一句话是:媳妇我回来了,这时张洪静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这又是怎样一个“港湾”,每年春夏的江滨公园、早市,冬天的大福源超市,一个“小老头”推着轮椅上的妻子,成为一道感人的风景。

从北京治疗归来后的三年中,张洪静的大脑开始缓慢的恢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知识水平和行为举止更像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我是你丈夫、你爱人,咱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每天,王昕都会利用陪伴的时间,帮助妻子回忆亲朋好友,回忆幸福往事,像教小孩子那样,告诉张洪静头顶是蓝天,身边就是牡丹江。虽然妻子总会在当天记住,第二天又常常会完全忘记,王昕又总是再轻柔告诉妻子,头顶是蓝天,身边就是牡丹江……在王昕眼中,从差点失去妻子,到每天都能够聊天,他已感到了幸福。

“康复训练简单、枯燥,但这么长时间从没看到老王对妻子有过一丝的不耐烦。”提起王昕,博爱老年医院康复室的张大夫竖起了大姆指,“王大哥每天都推着爱人逛早市,两口子的感情让我们都羡慕。”提起王昕,南市街早市的张大姐发出这样的赞叹,而在同事眼中,很难找到一个词,比“惯”能更恰当地形容王昕对病后张洪静的顺从与照顾。

张洪静受伤前后判若两人,显得不太随和。意识恢复不久,她曾一度央求丈夫要去上班,王昕总是满足她的心愿,抱着她在其任职的牡丹江电力工业学校校园中穿梭。

事故后张洪静的生物钟十分精准,王昕迁就着她,每天只能间断地睡上5个多小时。很多人建议他“狠点儿心”,像带孩子那样“扳一扳”张洪静,他的回答总是那三个字:“舍不得”,眼神中没有一丝厌倦。

“等我能自理了,我一定好好伺候他。”人们很难相信,曾经医生口中的那个“植物人”,如今已能自己进食。面对镜头,她会习惯性地整理自己一尘不染的衣领,语言平静、连贯地细数日渐增加的记忆:“我对女儿说,虽然怀孕了,也要尽力照顾好丈夫”,“治疗进步我可开心了,王昕下班进屋我更开心”……

张洪静不大的声音在屋子里回响,站在一旁的王昕双手背后,倚在墙边,四年来爬上面庞的那些皱纹,此刻已深藏在了笑容之中。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给我三年,一定要做到最好。”

执子之手,相伴一生。康复中的张洪静很难忍受看不见王昕的日子,但即使这样,她几乎从没让人在上班时间给王昕打过电话,深爱、深知丈夫的张洪静知道,事业是王昕的另一半天。

12岁时就装过6管收音机,1980年考上军校放弃了,1981年如愿考上沈电专,在电业成家立业,一步步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提起所热爱的“电力”,王昕不仅话多,那表情就像注视一天天康复的妻子一样,洋溢着柔情和喜悦。

“王昕在电业局是技术上的大拿。”说这话的有局里的副总工,也有基层变电所的普通工人,其中就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王昕“听声辨位排故障”的故事。

担任局副总工程师期间,一次王昕到穆棱变电所春检时,突然遇到变压器跳闸,整个穆棱镇及附近森工系统都断了电。按照相关规程,处理这样的故障,需要观察变压器外观,抽取变压器油样分析,再经过实验无异常后方可恢复送电,全套下来,少说也要几个小时。而王昕只在现场走了一圈,问了些问题,就直接下令送电,前后不到十分钟就排除了故障。

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用价值几百万元的变压器“押宝”,实在有些冒险。事后王昕如同侦探似地抽丝剥茧,还原了事故是由附近电力施工误操作造成的跳闸,问题不足以烧毁变压器。人们彻底信服了,业务精、处事果断成了他的标签。

正如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光环之下,有着王昕对工作超越常人的付出。1984年大学毕业后,王昕曾先后在佳木斯电厂和东部电网调度局任值班员和调度员,4年之后回到家乡,进入牡丹江电业局工作。当时,在电业系统,大学毕业生还是“稀罕物”,但王昕没有自视清高,和其他工人一样每天“爬杆”作业,在认真对待每一次检修中,开始了实践能力的“原始积累”。

1988年,正值铁岭河变电所技改,领导交给了王昕一个艰巨的工作,为变电所远程遥控改造设计施工方案。王昕边学习边设计,每晚都要熬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趴在图纸上入睡,仅用十几天就拿出了毫无瑕疵的方案,并因此获得了只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才有资格完成的开门柜的配盘任务。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给我三年,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是王昕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这一年,王昕晋升为专职工程师,这样的速度创造了牡丹江电业系统的纪录。此后的几年中,王昕又升任工区副主任、变电所所长、工区主任,除了熬夜“消灭”一本本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每逢故障必到场。

“入夏怕下雨,下雨怕打雷。”每逢雷雨交加的夜晚,电力工作者都要在单位值班,一旦辖区发生雷击断电故障,他们必须在风雨中进行抢修。然而,让同事们不解的是,王昕却似乎乐此不疲,即便走上领导岗位,不需要每次都到现场处理,他还是保持着十几年的工作习惯,不论冬夏,总是最早一批坐上抢修车的人。

只有少数深知他的人才懂得,除了现场指挥力争尽快供电外,王昕将每次故障都当作一个学习机会。这让他积累了大量经验,成了局里配电抢修的活字典,以至于许多人眼里的疑难故障,只要对他简述“病情”,马上就能“药到病除”。

对于专业工作,王昕不仅有股“钻”劲,还有股“倔”劲。

作为解放战争期间组建的东北首批电业局之一,到2000年前后,牡丹江电业局管辖区域内的设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区每年较大的跳闸故障有40多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昕担任了电业局生产技术部主任。

在一次跳闸故障分析会上,局领导不点名地批评了生产技术部,会上的王昕并没有太多的发言,却攥断了手中的圆珠笔。不久之后,王昕端出了对送电、配电、保护等环节进行综合整治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很快将跳闸故障降到了年均4次。

随后,王昕又牵头着手制定了内部改革方案,以求解决制约电业生产和服务能力提高的体制矛盾。当时,由于内部架构并不清晰,营业和配电由一拨人承担,运行工作和检修工作夹杂在一起,既不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又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依据王昕的方案,电业局成立了全市统一的抢修中心,大刀阔斧地开展了营配分离、运检分离等内部机构调整。虽然改革涉及部分干部岗位的合并,但详尽的预案和精心的组织,确保了顺利过渡。至次年春检时,检修停电时间缩短一半,人员使用也减少一半,高效率的改革成果得以显现。

担任电业局副总工程师后,电业局对城区供电进行了环网改造。几个变电所“手拉手”连接成环状,一旦某一点发生故障,附近变电所会迅速“接力”供电,造成的影响也降至最低。

随着以往的大面积停电远离我市,蜡烛这一居民家中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如今早已演变成了营造气氛的浪漫之物。这中间,有王昕的一份汗水。

“电业服务要真正深入人心,就要避免‘被满意’的情况出现。”

在张洪静遭遇车祸的2008年,牡丹江电业局局志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10月31日,国网公司督查组对牡丹江局党风廉政建设进行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牡丹江局作为我省唯一地市级单位接受检查,为全省电力系统赢得了荣誉。

纸页之上,能够看见的是荣耀与光辉。力透纸背的,则是王昕对干事创业信条的坚守。

2004年,王昕调离电力专业岗位,升任牡丹江电业局纪检委书记。也就在同一年,我市对各窗口部门和单位首次开展每年一度的行风测评。牡丹江电业局的服务质量能否经得起老百姓和其他用电客户的“拷问”?这位新上任的纪检书记肩上重担千钧。

“电业服务要真正深入人心,就要避免‘被满意’的情况出现。”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头“一把火”便烧出了工程师王昕爱较真儿的鲜明个性。王昕深知,作为行业内的惟一,相对于消费者的垄断强势地位,是电业局提升服务水平的最大障碍。

“ 我们是新东安小区,许多家都停电了。”2004年初冬的一天,报修的电话打到了电业分局的检修班。当抢修人员赶到现场时,看到的却是自己的老领导,如今已是局纪检书记的王昕。亲切的招呼刚刚打过,王昕就道出了一堆问题:出现场时间超时、检修工具带的不全……临走时王昕沉下脸摞下了一句话:明天把自查报告交给我。而这只是王昕行风建设中亲自暗访的一个片断。

有人曾劝过王昕:“纪检委的行风暗访太得罪人了。”可王昕一坚持就是8年,即使在带妻子去北京看病时还不忘叮嘱同事:要将暗访的范围由市区向郊区和农村拓展。

为求得群众满意率的真实情况,挤出用电户“被满意”的“水份”,在行风自检自查中,王昕创新工作方式,用“别人的刀削起了自己的把”。近百位电业局内部谁也不认识的专职暗访员悄然上岗。这些“神秘客户”随时游走于各个电业营业网点之间,从窗口人员服务时的一笑一颦,到营业网点内部环境优劣,无不被专职暗访员记录在抽检报告中,每月汇总通报。

与此同时,200多个企业和居民用户还被聘为行风监督员。为了让这些“平头百姓”毫无顾忌地说真话,电业局纪检委给他们当起了坚强后盾。行风监督员们手中有着不小的权力,在每半年召开一次的监督员会上,他们的投票直接决定着被监督部门及人员绩效奖金的多与寡。

一系列的“明察暗访”新举措,有效封堵了电业行风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也让牡丹江电业局占据了全市行风测评的冠军宝座。在员工们为此庆祝时,欣喜之余的王昕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服务才能堪称优质?如何让优质服务的理念渗透在每个电业人的行动中?

业务干部出身的王昕,从自己“根深蒂固”的工业理念中找到了答案,推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在用户体验中提升优质服务。

此时,东安供电局员工王清萍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王昕的注意。这位普通的员工本着“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的原则,经多次联系协商,终于将连续四次在银行错交的电费退还了一位老人。在王昕的大力推动下,王清萍的服务经验迅速得到了总结、完善,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王清萍工作法”开始在牡丹江电业局推广。

当感性升华为理念,“王清萍工作法”不仅规范提升着全市每一个电业营业大厅的员工,还覆盖了客户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今,“王清萍工作法”不仅成了全省电力系统客服管理的典范,还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得到推广应用。

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有一个著名的质量管理举措:质量体系认证,其核心是:上一道工序要为下一道工序负责。

为让每个部门都树立服务意识,还是在王昕的推动下,牡丹江电业局在行风建设中引入了质量体系认证这一理念,还将“窗口”向后台的生产部门延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服务管理制度,在员工中树立了“下个流程就是客户”、“努力为下个流程服务”的思想,间接推动了全局优质服务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党的一级纪检组织,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将错误的东西遏止在萌芽之中,是王昕更为努力的。

为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的警示作用,王昕对所有部门和单位的构建惩防体系责任进行分解,制定了《牡丹江电业局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重点工作责任分解》,进一步明确党风廉政责任和考核指标,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企业年度业绩考核,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严密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管理办法》、《领导干部本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王昕对现有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做到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以制度设置“警戒线”、构筑“高压线”,使党员干部从业行为得到有效规范。

自2004年王昕担任局纪检委书记以来,在牡丹江电业局的大事记里,留下了这样一串串闪光的字迹:“国家电网公司纪检监查”先进集体、省“诚信示范企业”、省“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供电窗口单位评议活动先进单位、市“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先进单位,行风测评连续7年在全市第一……

就像一位拓荒者,在纪检工作的领域,王昕以坚韧与智慧奋力开辟出一片片理想的绿洲。

“干工作就应该争先,妻子病了就应该照顾,对待身边的人就应该真心实意地付出。”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给我三年,一定要做到最好。”转行纪检工作,王昕同样践行了自己的事业目标。在王昕教人以廉的背后,是他用一言一行树立的榜样。

9月16日,王昕两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妻子张洪静说起将要出差一周的事情。而在这之前,王昕曾两次带着康复中的妻子一同去哈尔滨参加业务会议,

妻子受伤后,为了照顾她的起居,王昕每天睡眠时间很少,但他仍旧坚持上班不迟到、不早退。看到他在疲惫中工作,同事们会心痛地劝他关起门睡一会,可王昕总是婉言回绝,开门接受监督已成为他的习惯。

“透明”地工作,是王昕做事为人不可突破的原则。在他任职生产技术部主任时,手中握有设备采购的把关大权,每年涉及采购资金达到2亿元左右。而他心中惟一的准绳,就是设备技术参数能否与实际需要相吻合,做到了每次落笔签字都经得起任何形式的翻检。

但在生活中,王昕对同事却“不透明”。今年7月,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儿和女婿从外地回到牡丹江。王昕说服了他们,没有布置气派的仪式,仅招待直系亲属吃了顿饭。直到几个月后的今天,即便是与王昕关系最近的同事,也不知道“大侄女”结婚的事。他们还在相信王昕“闺女回来照婚纱照”的“谎言”,等着好好给这个走出不幸的家庭热闹一下。

“我觉得张洪静伤这么重,王昕是有责任的。”说起这件大家不愿提及的往事,王昕的老朋友、牡丹江电业局抢修中心主任鲍庆岩百感交集。

王昕不许家人使用电业局配备给他的公车,张洪静也从未因此要求过他。事发当天,张洪静乘坐的微型车,在高速公路上与其他车辆相撞完全报废。“凭他的地位和为人,不说向单位伸手,就是和别的单位说一声,肯定能借到好车,人不会伤成这样。”

“你对家人愧疚吗?”面对一句不经意的提问,一刹那间王昕有些不知所措。在一句“那当然”之后,这个50岁的男人哽咽了一下,双手插兜,转身走出了房间,双手紧握走廊的扶手,头顶着墙,哭得像个孩子。

不收礼,追进电梯把钱塞给来探望妻子的同事;多次陪妻子去外地看病,却从没找单位报过一分钱的费用。他甚至拒绝了岳父在变电所当个更夫的请求,这位73岁的老人至今仍顶风冒雨在市二院门口看自行车。

在外人眼中,王昕的这些举动不可思议,但在同事的心中,他却是一个具有十足人情味的好大哥。

对待下属,王昕总是为他们营造着愉快的工作环境。同事们更习惯叫他“阿昕”,而不是王书记。他讲求以放权激发创造力,常说“只要为了工作,有事我扛,责任我担”。他带出的技术人员,如今大部分已是我市电力系统的中层骨干,有的还当上了全国劳模,成为了国家电网的优秀技能人才。

在同事们眼中,王昕还是个爱管“闲事”的人。

那年,一个壮汉被中学生骑车刮蹭却不依不饶,瘦弱的王昕看到后上前大声斥责了一番,差点儿挨了顿打;这几年,每逢高考时,王昕都会带着妻子,加入爱心车队的行列,在考生的谢意里获得喜悦;在一次单位组织的活动中,王昕还与同事跳入湖中,救出了一名意外落水的游客……

人们常说,爱家的人才能更爱别人。王昕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干工作就应该争先,妻子病了就应该照顾,对待身边的人就应该真心实意的付出。正是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让王昕将“操守”二字写得那样虬劲有力,酣畅淋漓。

(责任编辑:于燕)

广州市国奥家电有限公司

奥婕菲广州化妆品有限公司

广州南方翻译公司推广部